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誤解
很多病人對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有極大戒心,部分原因是對它的誤解。本文闡述一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誤解。
1. 只有長者才適宜關節置換?
正解:膝關節置換手術主要為嚴重關節退化病人解決關節疼痛、僵硬和無力,幫助病人恢復正常活動能力。所以,成人患者不論年齡,如患上嚴重退化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亦適合。
2. 80歲以上不適宜關節置換?
正解:既然病人不論年齡都可以進行此手術,手術的安全守則至為重要。手術前,病人需要進行醫學評估,包括詳細病史,血液檢查、心電圖。如病人曾患有心臟病或中風等而要服用薄血藥,術前必須經醫生評估暫時停藥。術後亦需要遵從醫生指示才可以恢復用藥。
3. 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愈合較難?
正解:無論患有糖尿病與否,傷口愈合並無分別。只是糖尿病人在手術前後需要定時監測血糖並嚴加控制,減少傷口細菌感染。細菌感染是關節置換患者的大敵,感染可以引致關節鬆動而令人工關節壽命下降。
4. 人工關節只保用10年?
正解:現時的人工關節材料不斷進步,參考歐美國家為病人登記的長期資料,病人手術10年後需要翻修關節只有3%。換言之97%能用上10年。病人翻修原因主要是細菌感染、無菌性鬆動。後者常見於過度活躍患者,例如進行碰撞性運動。但所有非碰撞性運動,例如行山、健身運動、甚至打乒乓或羽毛球等仍可以進行。
結語: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十分成熟和成功的手術,請向有相關經驗的骨科醫生求教,不要以訛傳訛。
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誤解
1. 只有長者才適宜全髖關節置換手術?
正解: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眾多,由小兒骨關節病(例如先天性關節脫位、滑脫)、骨枯(酗酒、曾服用高劑量類固醇)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創傷後退化性關節炎等等。這些髖關節病人發病都較膝關節關節炎病人來得早,亦相對比膝關節炎病人承受的痛苦和生活受影響較大。所以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一般較年輕。
2. 手術後翻修的機率較高?
正解:從國內外的文獻資料顯示,10年後翻修的機率大約為3%,和全膝關節手術相若。但因為病人較年輕,所以理論上一生人當中需要翻修的機率亦較高。有見及此,骨科醫生多年來都追求減少病人再接受手術的痛苦,如患者較為年輕,採用的物料和長者亦有不同。一般會考慮採用陶瓷作為活動的介面,因為磨蝕率是最低。
3. 手術後不可以蹲下?
正解:全髖關節是一種球窩關節,就像一個球放進一隻碗,因為需要打開軟組織進行手術,所以手術後需要修補軟組織,這會導致關節有一段時間不穩,俗稱甩骹。所以,手術後最初6周病人都不適宜蹲下。之後,病人就可以遵從醫生的指示練習。另外,病人亦可以進行非碰撞性運動,例如行山、踩單車、打乒乓球等等。
總結:髖關節被譽為骨科當中最成功的手術,究其原因在乎手術的精準、實踐術中的準備、術後病人配合康復治療。希望有需要的病人向你信任的醫生請教,早日「脫苦海」。
骨科專科醫生 吳富源
老有所醫慈善基金計劃